一家合作社,有了銷路等於就是有了財路。上海的路,大大小小有幾十萬條,要找對路還真不容易。路猶如此,何況人人都想著惦著的致小分子褐藻糖膠富之路。可是——
  上海建星蔬菜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李學周碰到了設計裝潢好運氣。在崇明綠色食品產銷聯合會(以下簡稱綠聯會)的“撮合”下,合作社和崇明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簽下年供應80噸到100噸萵筍、200噸白蘿蔔的訂單。新年開始,每天有近5噸的蔬菜,從李學周的合作社送達市區。
  好地方長好東西,崇明農產品一直受到市民青睞,曾經有大橋剛通時在菜場里的崇明菜被買光,而當地人去買菜驚訝地發現:菜被賣完了。一時之暢快,解決不了日子長久的銷售問題。小而少一直是崇明合作社的特征,崇明綠聯會會長顧聖群告訴記者:“一家合作社往往是十家八家農戶自發合作,自產自銷,總共也就一兩百畝地,且以糧食為主褐藻糖膠哪裡買,特色農產品較少,更別提形成品牌了。”
  農戶、合作社各自為政,限制了種植的規模化、產業化,導致市民在市區“只聞其聲,不見其‘菜’”。作為合作社的“預防癌症食品管家”,綠聯會的出現改變了這一困局,不僅指導大家根據“訂單”種菜,壯大產業規模,還打通了在市區的銷售渠道,為合作社省去了自銷的麻煩。
  去年崇明合作社還開始組團出擊,在綠聯會指導下,債務整合5家合作社成立合作聯社,生產的大米統一以“崇明島”為品牌,在市區200多家門店銷售,改變了過去十多個品牌大米無序競爭、良莠不齊的局面。除大米之外,崇明柑橘、清水蟹等,也都成立了合作聯社的機制。
  綠聯會成立5年來,會員單位已發展到124家,涵蓋崇明縣內糧食、畜牧、水產、蔬菜、水果等產業中的骨幹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農業企業,成為生產與市場、農民與市民之間的橋梁和紐帶,努力解決"農戶賣菜難,門店缺貨源"的矛盾,致富農民,實惠市民。隨著會員遞增,可調配的農產品數量逐漸上升,綠聯會對“門檻”也沒有放低要求,顧聖群說,“今後農產品包裝上除了標出生產基地、合作社等信息,還要有食品許可QS認證和二維碼。一旦發現質量問題,市民可以追溯到源頭進行維權。”
  本報記者 朱全弟 特約通訊員 龔媛媛  (原標題:綠聯會:合作社的“大管家”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ebfsnycuzlaz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